月下旬,东阿阿胶发布了2019财年上半年业绩预报,预计上半年度利润同比下滑75%—79%。报告一出,东阿阿胶的股价迅速崩塌跌停,两天市值就蒸发了三十几个亿,股价阶段性跌幅超16%。业绩下滑近八成的预告使得投资圈上下一片哗然。
东阿阿胶曾一度被称为滋补品中的“贵州茅台”,但此次突爆业绩“滑铁卢”,成为东阿阿胶上市以来的最大降幅,令其十二年来业绩持续增长,股价迭创新高的态势遭遇重创。
频繁提价埋隐患
其实,东阿阿胶的崩塌早有预兆。时代财经查阅相关数据看到,东阿阿胶今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首现双降,分别下滑23.83%和35.48%,公司预计半年报净利润为1.81亿元至2.16亿元,同比下滑75%至79%。二季度单季亏损超过两亿元,是公司上市23年来首个季度亏损。而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会否成为东阿阿胶“发展史”的转折信号?
多位业内人士在谈及东阿阿胶此番业绩骤降时表示,该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的背后,是连续多年提价并向销售渠道压货所致。据时代财经了解,自2005年起,东阿阿胶开始步入提价通道,期间陆续提价20多次,在连续十几年提价的情况下,经销商几十万、几百万囤货行为普遍,而每公斤阿胶的售价也从最初的200元,一路涨到现在的6000多元,价格上涨超过30倍。
一直以来,品牌一家独大的提价能力使东阿阿胶长期获得高额收益,并推动公司高速成长。时代财经统计发现,该公司的业绩多年一直飙升状态。净利润从2005年的1.14亿增长至2017年的20亿以上,市值也从2005年时候的30多亿,一路涨到了2017年7月时候的顶峰接近500亿。
然而,今年突如其来的业绩下滑,显示出了东阿阿胶高速增长背后的危机。
事实上,东阿阿胶的连续提价确实对公司的销售以及净利产生了影响。凭借着不断提升的价格,东阿阿胶年年都能交出漂亮的业绩报告。也因为等着提价,销售渠道商疯狂囤货,以备来年涨价后,再把囤积的货按照新价格出售,从而获取更多利润。
但市场的承受力并非没有边界,当东阿阿胶还沉浸在涨价能拉动业绩增长的美梦时,消费者却在价格大幅提升的打压下逐渐降低了对于产品的购买欲望,以至于造成东阿阿胶产品滞销、库存高企,最终影响了企业利润。这也印证了东阿阿胶此前对于业绩大幅下滑给出的解释:“受整体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以及市场对阿胶价值回归的预期逐渐降低,公司下游传统客户主动削减库存,从而导致公司上半年产品销售同比下降,公司也进入了一个良性盘整期。”简单来说就是,公司目前的库存较高,产品滞销。
在爆雷前不久的股东大会上,东阿阿胶总裁秦玉峰也曾谈到:“公司正面临十几年来最困难的时刻,阿胶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带来市场繁荣的同时,背后是市场的混乱,但相信混乱是治理的开始。”
但面对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现状,以及补益类市场增速的整体减缓,未来能否如他所说迎来治理的开始就不得而知了。
直销业务境况艰难
面对东阿阿胶业绩大幅下滑,其旗下子公司的发展现状也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作为拿牌直销企业,东阿阿胶在2015年获得国家商务部颁发的直销经营许可证后,就以品牌娇倍源开始发展直销业务。
虽然娇倍源具备母公司东阿阿胶强势品牌建设的影响,又背靠华润这样大药企的支持,但东阿阿胶在直销板块上的业务似乎并没有激起水花,品牌娇倍源在相关行业网站的曝光更是少之又少。
“据我观察,东阿阿胶在直销业务上整体的业绩都不容乐观,加上此次母公司的危机,子公司更是难以脱身。”中国市场学会直销专家委员会专家欧阳文章向时代财经表示,类似东阿阿胶这样的企业进入直销渠道后,往往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药企进入直销行业主要是基于制药行业整个发展力度下降,再加上国家对于药品质量、价格以及销售渠道等的严格管理,导致药品的市场发展空间逐渐缩小,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他们选择开展直销渠道。”
但是,对东阿阿胶这种药企背景,并拥有充足的资金及技术支持的企业在进入直销后仍发展艰难的原因,他表示,“首先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作为传统的药企,原本的管理体制与直销的管理体制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很难注重对直销人员的管理问题。其次,药企的领导者对于直销的发展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以为开展了直销渠道就可以产生很大的积极效应。”
欧阳文章认为,直销只是一种销售模式,企业需要经过一定的市场沉淀才能发展起来。“刚进入直销行业的企业,在直销队伍上的建设以及直销人员的管理上,经验都非常缺乏,这就会使得直销业务开展缓慢、难有收益。”
据时代财经了解到,类似东阿阿胶这样拿牌多年却难以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北京同仁堂在2016年拿到直销牌照开展直销业务后,2017年直销业绩仅为0.6亿元;哈药集团更是在拿牌四年后的2011年全面停止了其直销业务。此外,康美药业、康恩贝等企业也因负面新闻缠身,导致直销板块业绩受到影响。
对于目前东阿阿胶将如何应对此次业绩下跌,以及直销板块受到怎样的影响等问题,时代财经致电东阿阿胶相关负责人,但对方表示近期不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