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众多“剧本公益”摆拍视频,在引发公众声讨及平台整顿之后消失。
然而,浏览近年相关新闻可以看到,“变味”的公益时不时地引发公众关注,并往往有着固定的“套路”。
套路一:“捏造苦难”博同情
据央视新闻报道,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研学机构会将山区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研学项目。在某知名研学机构的海报上,几名皮肤黝黑、头发凌乱的“大凉山的孩子”被公然印于其上。这样的海报,很容易就吸引到人们的目光。
不过前不久,在一些打假视频中,当地学校老师指责某些博主“恶意编造”“捏造苦难”的行为。“我还从多名支教老师社交账号看到了大凉山的真实一面,既有新建的乡村小学,还有教室里的新课桌、白板、投影……”一位有意参与公益支教的志愿者介绍。
再看研学的内容,也跟“公益”相去甚远。
据报道,一些研学机构打着“公益”名义,高价售卖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价格普遍在8000元-11000元,个别较贵的项目则卖到了40000元。而广东一家公益组织创始人唐丽丽介绍,自己已连续三年组织志愿者去大凉山支教研学,只收取10天吃、穿、住成本费,约3600元,“售价上万元的支教研学其实是打着‘公益’幌子变相卖产品,有些项目毛利达70%。”
网络上的研学支教活动。央视网
而部分支教研学过于商业化,导致很多商业教学团队志愿者未经选拔、缺乏专业培训,实际支教效果堪忧。
例如,不少商业支教研学团的支教老师并未达到教学水准,难免出现教学失误;有些“支教老师”甚至就是小学生,他们将英语单词和26个字母写在白板上,教导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孩子……
但对于花钱去支教的人群来说,能在7天内获得公益时长或是乡村支教调研报告等,便可以为申请海外留学、择校、评优提供相应证明。
而类似的“公益秀”去年也曾在短视频平台上演。
一面裂了缝的土墙面前,短视频博主“云南波波”在镜头面前,给一位老人递过去3000元人民币。另一段视频中,一对生活困难的姐弟,平日里靠吃土豆果腹,虽然成绩好但也只能在家放羊。
许多不知情的观看者被视频打动,留言表示要帮助他们,不少人在主播直播时打赏、购买他们的产品,表达自己对公益慈善事业的支持。
但随着视频热度不断攀升,一些视频被发现是“自导自演”,比如给老人的3000元钱在拍完视频后收回了2800元。另一段视频中的姐弟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博主叔叔让他们按照教的说,拍视频就能给衣服,也会给钱。“先给了我500,然后把300收回去了,就把那些台词说好就行。”
在彼时热传的一条视频中,四川攀枝花市一名9岁小男孩“小宝”因担心奶奶腰疼,自己背着“60斤石榴”,走了两小时,将石榴从山上背下来,和奶奶一起售卖。最终,主播用300元买下全部石榴,并让他们上了自己的车,表示要送他们回家。
该视频点赞、转发均上万。视频火了之后,该博主还发视频称“小宝家的石榴已经全部卖完了”“希望大家不要去打扰他们”“我每个月会拿500块钱给到小宝他们家庭”,得到了评论区网友一致点赞。
然而,去年9月8日,经媒体调查发现该视频为摆拍。“小宝”和奶奶说的话、做的动作,都是拍摄者教的,拍摄后主播共计给了“小宝”和奶奶3200元钱。
“在偏僻的山区或者农村,找最穷的家庭、拍最苦的生活、捐最多的钱……”这是人们对这类拍贫困生活并展现捐助过程的“慈善”博主的形容。很长一段时间,这类“伪慈善”“伪公益”视频不在少数。
当地通报案情。网络图
去年9月20日,四川凉山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全省首例系列网红经济乱象专案告破,捣毁MCN机构孵化网红制假售假产业链,共抓获犯罪嫌疑人54名,批准逮捕18人,多个涉及伪公益的账号被处置。
近年来,四川大凉山因独特的自然民族风情成了很多网红、短视频创作者、MCN供应链公司竞相角逐之地,“流量”“淘金”成了短视频的代名词。除了美景、淳朴民风令人动容,一些打着助农旗号或借公益慈善之名的网络主播也混入其中,让公益慈善行业备受困扰。
有报道称,在一些地区,为了加快农产品销售,网络主播会编造该地出现“天灾”的剧情,灾情导致果农滞销,急需观众购买求助,以帮助果农止损。事实上,去偏远山区、找“最穷”的村民、拍“最破”的房子、讲“最惨”的故事……这些网红团队精心导演的悲情戏卖的只是情节,带货才是目的。
套路二:名为慈善,实为传销
而在公益和慈善的名义之下,更有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CCTV今日说法栏目近期披露,2022年3月,西南某市的丁女士做生意认识了一位姓杨的男子。杨先生经常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公益活动的照片,丁女士很感兴趣,询问杨先生自己能否同样参与其中。杨先生便向丁女士发出了邀请,称不用出钱,只需要组建一个小团队,确定好帮扶对象,就可以直接申请公益款。
杨先生给丁女士转了2万元善款,帮助丁女士和她的团队成功开展公益活动。在此之后,丁女士也加入了“善德馨”协会。每次组织公益活动,杨先生都会如约把所需善款转过来,这让丁女士对他愈发信任。
2022年5月,杨先生告诉丁女士,“善德馨”协会是通过投资理财获利的,每次的善款就是从利润里拨出来的一小部分,如果丁女士感兴趣,也可以和协会一起投资获利。随后,杨先生向丁女士介绍了一款由“善德馨”推出的投资理财应用程序。
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丁女士一边不断增加投入,总额高达300多万元,一边鼓励亲戚朋友也一起来投资。然而,直到投进去的钱款全都取不出来,丁女士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相关APP。央视新闻
当地警方立即对“善德馨”协会展开调查。经查,该协会没有经过登记备案,属于非法社会组织。它自称由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公司成立,并推出一款投资理财应用程序,其中涉及到的理财项目看起来都是尖端科技项目,声称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收益。
投资理财的同时,使用这款应用程序还可以通过“拉人头”的方式获利。警方发现,“善德馨”协会推出的投资理财应用程序中具备三层及以上的层级关系。每一个投资者都可以发展下线组成自己的团队,团队的人数越多、层级越多、充值的金额越高,团队长的获利就越高。
警方认为,上述行为已涉嫌构成组织领导传销犯罪。2022年9月20日,当地警方对“善德馨”协会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进行立案侦查。
“善德馨”协会前期通过慈善公益活动吸引爱心人士,同时在大众面前树立富有爱心的企业形象;再通过介绍善款来源,让大众相信协会雄厚的资金背景和投资理财的能力;最后通过“让好人有好报”的话术,让更多人参与到投资理财中。
案件涉及到二十多个省份,当地警方提起全国性的集群战役。通过对“善德馨”协会投资平台后台数据的梳理,警方发现注册用户已经达到59000多人,充值金额高达33亿元人民币。
而早在2017年,以“扶贫济困、均富共生”等为幌子,犯罪嫌疑人张天明就一手炮制出“善心汇”新型传销骗局,通过搭建“善心汇众扶互生大系统”平台,以“布施”和推荐他人加入获得高额返利为诱饵,采取“拉人头”的方式大肆发展会员,构建起一个巨大的庞氏骗局帝国。
专案组民介绍,在“善心汇”“新经济生态系统”中,张天明设计了一套以善为名的敛财系统,参与者向推荐人购买1颗“善种子”(每颗300元),即可在“善心汇”系统激活一个账号,然后可以参与公司动态模式和静态模式两种系统玩法。
据介绍,在静态模式下,会员在系统平台内先打款捐助其他会员,这种行为被称为“布施”,然后系统平台会安排其他会员对已“布施”会员进行所谓的捐助,这种收款被称为“受助”。根据汇款金额的多少,系统分为特困、贫困、小康、富人、德善、大德六个社区,金额从1000元到1000万元不等。
所谓的动态模式,即参与者推荐他人加入“善心汇”,可以获得系统独有的跳级制推荐奖,如可以拿到第一层下线“布施”金额6%、第三层下线“布施”金额4%、第五层下线“布施”金额2%的提成,所获提成50%可以提现,另50%则在平台内存为“善心币”,可用于在“善心汇”公司设立的慧尚商品城消费。
办案组民警介绍,“善心汇”成员除了可以通过上述静态模式、动态模式取得收益外,还可以在晋升功德主、服务中心会员级别后,以4.5折至8折价格向公司购买“善种子”和“善心币”,再以原价或相应折扣价售卖给下线会员使用,从中赚取差价。
该案另一主要犯罪嫌疑人黄某交代,在“善心汇”的上述模式下,公司收益非常可观,一个月就可能有上亿元进账,如果一个人成为了公司的高级别会员,还可以拿到很高的管理奖,短时期内就将赚到一个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就这样,短短一年左右时间内,“善心汇”传销平台从最初的数人、数十人,急速增加至500余万人,张天明迅速建立起了一个极为庞大传销帝国。
整治:规范“伪慈善”需要多方合力
以公益支教为名的研学以及“伪慈善”直播、视频消耗着大家的同情心,不少网友担心,日积月累之后,人们会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不敢再轻易信任他人、给予帮助;然而更为严重的是,披着“公益”“慈善”外衣的违法犯罪行为更是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中国政法大学数字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许身健表示,规范“摆拍卖惨”“伪慈善”视频,需要多方合力:
首先,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网络行为,整治网络乱象,净化网络空间。其次,直播从业者要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责任意识。第三,网友要提高自身分辨能力,防止被虚假信息误导、操控。最后,平台要履行监管义务,惩处违法违规直播行为。
目前,各地网信部门、公安部门等都在联合打击“摆拍卖惨”“虚假助农”“伪慈善”等乱象。
去年9月11日,抖音集团发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安全治理透明度报告》。数据显示,去年二季度,抖音针对一些摆拍、卖惨、夸张凸显社会与家庭矛盾等不实信息,或借助发布“助农”“助老”“助残”“助困”等谋求商业变现的内容,进行了严格治理,累计处置伪公益账号9000个。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刘红丹表示,当下,网民的理性程度在不断提升,靠广泛的网民监督效果更好。网民可以理性判断,在发现“摆拍卖惨”“伪慈善”视频时及时找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反馈核实。
而对于以公益支教为名的“天价”研学,6月12日,潮新闻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已对此报道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全州范围内紧急开展以“支教”名义进行的各类“研学”和“公益”活动的专项排查,同时迅速制定并出台了进一步规范社会支教管理的相关文件,以维护支教活动的公益性和教育质量。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公益支教需要双向奔赴,志愿者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得契合受教地区的实际需求。一些个人或机构不合规甚至“卖惨式”售卖支教的行为,最终还是会导致花钱的志愿者、受资助的孩子都成为“公益生意链”的受害者。此外,研学的重要性在于提升孩子素养,而非满足做公益的成就感,或是盲目跟风。
而针对以公益或慈善为名的犯罪行为,民警将传销三大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释,即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涉嫌传销,先要看其是否要求交纳或者变相交纳入门费,即交钱加入后才可获得计提报酬和发展下线的“资格”,如“善心汇”的会员激活费300元正是入门费;其次要看其是否直接或间接发展下线,即拉人加入,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善心汇”网络传销案中的动态模式中层级非常明显,可以是普通会员发展下线组成层级亦可以成为高级会员组成层级等;最后要看是否为上线从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下线销售业绩中计提报酬,或是否以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提报酬或返利,“善心汇”传销案中的动态模式正是以下线投资额多少来计酬获利,正是以发展人数和发展层级来计酬。
“现在的新型传销活动很多都打着各种网络新概念和新型营销方式的旗号,采取虚假、夸大宣传的方式,以潜在的高额回报诱惑群众参加,通过发展人员、缴纳费用维持运作,蒙蔽性、欺骗性极强。”相关办案组民警说:“这种‘不劳而获’‘拉人头’的模式因违背价值规律和诚信原则,且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一旦资金断裂,加入者必将面临严重损失。”
因此,办案组民警提示,广大群众一定要擦亮双眼,警惕新型传销犯罪骗局,不要轻信骗子的谎言,相信存在“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最终让自己蒙受巨大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