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相关部委下发通知,自9月1日起组织开展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回头看”工作,派出工作组对各地“百日行动”整治成效进行抽查。这意味着,今年9月以后,保健市场面临着监管高压常态化,媒体监督全天化,市场法治规范化等几大趋势。
但据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4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官网公布了30起“百日行动”执法典型案例公告,涉及发布违法广告、虚假宣传、使用医疗用语、违规直销、组织领导传销多项违法行为。但在列举的名单里,并未出现一家直销企业的违规记录。事实上,“百日行动”之后,对直销行业外围市场环境发展更加有利。
管住嘴,警惕经销商虚假宣传。百亿直销企业“权健事件”的轰然崩塌,直接原因就是经销商虚假宣传造成,可谓是“千里之提,溃于蚁穴”。然而,直销企业对于经销商虚假宣传可谓是绞尽脑汁,但还是不可避免。2017年10月,直销企业分级分类监管问题研究课题显示,监管部门认为直销企业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虚假宣传、未经批准从事直销活动、从事传销活动,违法行为发生比例分别是88.9%、50%、44.4%。尽管许多直销企业在加强培训经销商上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新进的经销商妄想一夜暴富的心态仍是无法通过强化培训消除。
部分直销企业见到经销商虚假宣传无可奈何,直接甩锅了之,然后公开发布开除声明,然后万事大吉。其实从市场来看,对保健品宣传的过度包装、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通病,依靠炒作概念、夸大宣传等占领市场,而成本和研发费用却只占很小的比例。例如:保健品“伪装”成采用纳米技术、量子科技等五花八门的概念进行炒作,而所谓概念炒作就是将客户或消费者的需求具像到某一利益点上,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它包含了产品的心理诉求的特性,通过概念炒作以达到营销目的。因此,直销企业与经销商是存在连带责任的。
虚假宣传看上去不是什么大事,但在直销行业关乎生死的关键点。《直销管理条例》已对直销企业欺骗、误导等宣传或推销行为,作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罚款并吊销营业执照,直至由商务部吊销其直销经营许可证。对直销员的欺骗、误导等宣传或推销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视情节处以罚款或责令直销企业撤销其直销员资格。因此,直销企业除了自查自纠,设定惩罚制度外,同时应该加强对经销商开展保健食品常识的科普宣传。
迈开腿,消费投诉积极核查。除了虚假宣传,消费者投诉也是直销企业不可忽略的问题。特别是权健事件的持续发酵,带来的不仅是消费者对保健市场乱象的不满,还有对直销行业经营行为的质疑,而这种质疑会影响原有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信心,最后导致退货的发生。
据了解,除去过度维权的消费者之外,多数消费者在经过多次投诉无门之后,还是将希望转回到其上线经销商身上,寄希望于通过上线的熟人关系,能够要回部分投入,以减少损失。而对于一部分受害人来说,在看到投诉无门、折损无果的情况下,则选择了继续发展下线,将其损失转嫁到其他人身上的做法,这也成为其“维权”的方式之一。该维权方式对于直销行业口碑是非常不利的,一旦量变形成质变,大规模维权事件就会发生,必然会导致企业引发大的外事危机。
而面对消费者大量频繁投诉,大部分企业往往也会招架不住,往往表现出:不愿意去处理,甚至不耐烦,任其拖延。例如:“权健事件”来讲,小周洋已经去世3年,但谁会知道该事件会重新引起舆论大潮。事实上,“权健事件”不仅仅因为经销商产品虚假宣传,也因为无法处理好消费者的投诉才引发的轩然大波。不可否认,消费者维权投诉取决于企业的态度是否诚恳。
谋发展,直销企业“向前看”。不可否认,新经济与新常态之下,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产品、渠道、事业机会等方面对直销行业进行着冲击,同时也带了希望。据了解,新零售与社交电商已经给直销行业带来了可参考的商业机会。
直销企业拥有销售队伍与消费群,这两者经常重叠。每家企业都有自己一群拥趸、粉丝,每当新产品推出时,他们会先买来自己用,然后才销售给顾客。同样,这种理念也在许多新兴电商模式中得以体现。而随着5G时代的降临,移动互联网将重新得到提升,线上线下体验服务将更加快速便捷。事实上,直销的本质是一种销售方式,它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如今直销的低迷,根源是在于它没有跟上最新的工具,在互联网工具的应用中落后了,而微商、社交电商能抢直销的“蛋糕”,正是因为它们用上了社交工具的红利。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许多直销企业看到电商企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有盲目崇拜投资转型的,也有不屑一顾的,其实,直销行业从来不缺与电商企业打交道的机会,但最终没有真正可以参考的标准,反而最终把主业荒废。归根到底,企业自身不否能够与新型电商模式相匹配,避免“邯郸学步”的尴尬局面。